最近,南京图书馆在绿地广场举行“中国传统游艺集萃”图片展,吸引了许多市民观展。游艺,就是玩,那么古人到底都玩什么游戏呢?
古人的玩,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今天的体育,比如蹴鞠、马球、板球、门球、曲棍球、相扑、武术、游泳、溜冰、拔河、赛龙舟等。还有一类游艺是文体结合,有些发展演变流传至今,有些已经失传,只在文献中留有蛛丝马迹。
说到文体结合的游戏,首推弹棋。据葛洪《西京杂记》,弹棋是汉成帝时士大夫发明的。汉成帝喜欢踢足球,文人们认为体力运动太粗俗,一位大臣就发明了弹棋,皇上挺爱玩,赐给发明者一身高级行头——“赐青糕裘,紫丝履”。
弹棋的棋盘非常特殊,像个隆起的小山包,底座是方形,顶部是圆形,象征天圆地方。玩法历代文献记载不太相同,魏晋时期是两人对局,黑白各6枚棋子,到唐代演变为双方各黑红12子,用自己的棋子击打对方的棋子。
据说,唐以前的弹棋高手是魏文帝曹丕。有文献记载,“文帝于此技以特好。用手巾拂之,无不中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,早期弹棋是用手巾做工具玩的。 这则文献又说,“有客自云能,帝使为之。客著葛巾拂棋,妙逾于帝”,就是说有客人说自己也会玩,文帝让他试试,他就用头上的葛布头巾来击棋,比文帝玩得还 好。
到唐代,各种游艺项目发展迅速,弹棋大为流行,杜甫、白居易、李贺、王涯、韦应物都做过弹棋诗。
弹棋后来传到日本,棋局、玩法等资料至今尚存。这并不是说在中国弹棋彻底失传,民间的玻璃弹球就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弹棋的一种流变。
还有人认为,弹棋的另一衍生物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流行的克朗棋。克朗棋类似台球,许多50后、60后都玩过。今天,克朗棋在国内几乎绝迹,但仍盛行于东南亚。此外,藏人喜爱的“吉韧”运动与此类似,不过不用球杆击球,而是用手弹或甩球,更像古代弹棋。
和弹棋一样历史悠久的另一种游艺是叶子戏,一种纸牌赌博游戏,玩法和今天的纸牌类似,背面抓牌,翻面出牌,以大管小。据说是韩信为了安慰士兵思 乡之苦而发明的,牌如叶子大小,所以叫叶子戏。李后主的大周皇后是史上叶子戏达人,写过《系蒙小叶子格》一卷、《偏金叶子格》一卷、《小叶子例》一卷,可 惜都已失传。
有学者认为,叶子戏是西方扑克牌的祖宗,是马可·波罗将它带到欧洲去的,后来演变出塔罗牌、桥牌,在中国则演变出字牌和麻将,李约瑟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郑重其事地将桥牌起源归于叶子戏。
明末清初,很多士大夫热衷于叶子戏, “如痴如狂”(顾炎武《日知录》)。那时的南京民俗,将饭馆小二称为“食仙鹤”,就因为叶子戏。据清末民初的南京地方史专家陈作霖的《炳烛里谈》,饭馆里4人玩牌,旁边立着个店小二,抻着脖子候着,大伙叫他“食仙鹤”。
晚清时,一位书院院长薛桑根,和他一位住在南京汉西门的毛姓朋友,玩了一辈子叶子戏,毛某60大寿那天,老薛给老毛做了一幅对联,“偕君作叶子戏,与我同花甲年,”当时文人评议这副对联做得颇为工整。
古人还用其他“桌游”来赌博,比如麻将、状元筹和升官图。麻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以至于风靡今天的美国大中学校园。状元筹就是掷色子,最小一注 叫秀才筹,以此类推,32注叫榜眼筹或探花筹,最大者64注叫状元筹。升官图类似今天的“大富翁”,底图写满清代官职,从白丁到各部堂官直到太师,参与者 用掷色子的方法推进游戏,今天淘宝上还有卖升官图游戏的。
节日赛会是各类游艺的集大成。南京历来是东南首善之区,赛会非常之多,春天有东岳、都天会,秋天有金龙、四大王、古城隍会,游行队伍早出晚归,在四城巡游,抬着二层的台阁,还有可以4人转圈荡起的大秋千。
赛会期间往往也是上灯的日子。太平天国以前,正月初八、十三、十五都是民间上灯的日子。天平天国被镇压后,灯会恢复,特别是七月盂兰会,从初一到十五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比赛谁家灯彩更漂亮,热闹程度远超元宵灯节。
灯会不只是看灯,更有意思的是杂耍。据潘宗鼎的《金陵岁时记》,夫子庙灯会“有踹软索者,女子飞走索上,尤称绝技”,类似今天的走钢丝。有表演者撑着梯子,有小孩坐在梯子顶端;还有人躺着脚顶大缸,翻上翻下,“均无坠落之患。”
灯会中常见的游艺活动还有踩高跷、变戏法、走马灯等。另一种游艺活动是猜谜,分为猜经书里的一句话的经书谜,猜三字经的三字经谜,还有诗谜。可惜,谜面和谜底都很高雅,今人要玩难度太大了。